您好,欢迎访问亿百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亿百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文明探源 良渚时期的石器加工厂
发布时间:2024-03-25 18:22浏览次数:

  文明探源 良渚时期的石器加工厂2022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沈家畈村发现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厂”遗址,出土各类石制品20000多件。

  精美的良渚玉器、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农业,是良渚文明高度的三大体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先决条件:先进的生产工具。石器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渚古城的发现,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沈家畈遗址的发掘,则是良渚文明拥有复杂社会分工和先进生产力的有力证据。

  分水江是富春江的最大支流,蜿蜒的河道在流经分水镇时,绕了一个大大的U形弯,沈家畈遗址就在这个U形弯道的凸岸上,临水背山。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沈家畈考古项目负责人关欣玉介绍,古人将石器加工厂选在这里,起码有三项好处。

  方便获取石器原料。在水流的作用下,河湾凸岸的河滩上、河道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是上游的山石掉入分水江,在水流的搬运作用下,一路被冲刷到这里的。经年累月,石头在水里不断相互挤压、摩擦,脆弱的部分被击碎,只留下最坚硬的部分。这些,就是制作石器的最佳原料。

  方便交通。目前的考古研究已经证明,良渚先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驾驶舟楫和竹筏的技能,水路交通是当时最便捷的运输方式。

  早在13年前,长江流域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方家洲遗址,也是在桐庐分水江边被发现。和沈家畈遗址一样,方家洲遗址也位于分水江呈U形大弯道凸岸堆积部位。

  △考古队员正在记录一处“柱洞”遗存,柱洞是古人建房立柱子留下的痕迹,有时还能发现垫在柱子下的”柱础石“

  第一层是近现代的文化层,第二层是明清的文化层,第三层是汉至宋元的文化层,第四层是新石器时代良渚的文化层。文化层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

  △发掘过程中,偶尔能挖到碳化的木头。要用手铲挖起后用锡纸包裹,用手会产生污染,而且动作要快。通过对碳样做做碳14测年,可以测定出地层的准确年代。

  “遗址出土的石器大多数是磨制石器,同时又有很多陶片,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比如有段石锛、石钺、鱼鳍形足陶鼎的鼎足,都是良渚文化典型的器型。再加上分水镇在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初步明确遗址的年代为良渚文化时期。”

  考古发掘一般先根据文化层和里面的遗物断定相对年代,再通过文献记载、年历学或者碳十四测年等方法断定绝对年代。

  △废片:生产石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沈家畈遗址出土了大量这类石片,是考古专家判断此处为”石器加工厂“的依据之一。

  在已经发掘出土遗物20000余件里,最多的就是各种石器,主要是三大类:石器成品,制作石器的工具,以及原料、毛坯半成品、废片等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石制品。

  石器成品种类有锛、铲、凿、镞、矛、球、刀、斧亿百体育app官方网站下载、钺、镰、锥形器等,其中又以石锛、石斧、石凿最多。遗址里多见未磨制好的毛坯,少见已经磨光的石器成品,但同时又发掘出大量打磨石器的磨石、砺石。

  这一有趣的线索,似乎在指出沈家畈是一个“产品输出型”遗址,而不是自己用。至于这些石器是运到良渚古城,还是向当时周围的其他部落输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石刀:有不同的形制,已整理出4种形制,很多石刀刃部被磨得非常锋利,表面有明显的条状磨制痕迹。

  “方家洲和沈家畈两处遗址都显示出, 分水江流域确实存在专业性、系统性的石器加工场。”在今年5月举办的“桐庐分水沈家畈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提出“分水江流域史前石器工业遗址群”这一概念。

  △石镞:石镞分两类,一类是有铤部(左),一类是没有铤部(右),石镞就是箭头,是当时渔猎的工具,可以拉弓或者投掷,用来捕猎。

  方家洲遗址位于分水江中游,沈家畈遗址位于分水江中上游,那么分水江下游地区是否存在年代更为早期的相关遗址?从目前的线索来看,可能性非常高。

  △石锛:单面刃,是木作工具,用来加工木头。这是沈家畈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类石器,也是两种形制,有段和无段。图片上是有段石锛,台阶状的痕迹称为“段”。有这种段,绑木柄的时候,就能更稳固。

  走进沈家畈遗址的考古工地现场,一排集装箱工作房,一个用绿化带同款黑色遮阳网布和毛竹搭起来的工作棚,一片正在发掘的荒地,简单甚至简陋,没有任何让人激动的视觉元素。

  这是一支年轻的考古队伍,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前来实习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研究生组成,6女1男,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即便是担任领队的关欣玉今年也才28岁。

  今年的夏天,酷热、暴雨、台风,对户外工作者特别不友好,考古工作也变得更辛苦和困难,常常是花了一上午才清理出来的遗迹坑,一场15分钟的暴雨就能让工作白做。

  来自北方的同学们惊叹:“没想到夏天能热成这样,这是江南杭州吗?”长袖衣裤、遮阳帽、面巾、冰袖、手套、防晒霜……哪怕把自己裹得只露出眼睛,每个人还是收获了人生中最黑的肤色。

  宋峥嵘是队伍里的“水洗专员”,负责用浮选法从泥土中找到植物遗存,比如种子。“通过检验分析后,它们会告诉我们古代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可以研究人们当时吃什么食物。”

  冯宇恒从小向往考古工作,想探索以前的社会,想探访过去。这是他的第一次考古实习,也是第一次参与考古工地工作。

  探方最深的地方不过1米出头,浅的地方30多厘米。冯宇恒人高马大,走下去只需要跨出小小一步,这一步让他陶醉。“穿越5000年,从现代回到了远古。”

  经历了这些,同学们回头再看看这片单调的考古工地,还有探方里不起眼的石器和陶片。这一切,似乎又变得比电影还要神秘和浪漫。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正是对考古野外工作的生动概括。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